安徽涡阳:“百变”秸秆的振兴之路

发布时间: 2022-07-26   点击:

      涡阳县道远工艺品有限公司是返乡创业青年卢磊2016年创办,至今公司已研发设计出上万种工艺品,创建了电子商务中心,实现线上线下销售,年营销收入6000余万元,工艺产品出口到欧美国家,向跨境电商发展。公司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滚动发展,现已成为涡阳县工艺品制造业的主力军。
      年少家贫,外出学艺
      因为家境贫困,作为兄妹5个的老大卢磊,15岁时就放弃上学的机会外出打工挣钱。19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卢磊成为全家人的顶梁柱,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在热心人的帮助下,卢磊进入浙江一家村企打工,开始学习工艺品制作。为了生计,为了养活全家人,他每天干最累最脏的打磨工。由于工作积极肯干、不怕脏累,很快卢磊便得到了工友们的认可和老板的赏识,随后他就被推荐学习彩绘技术。
      为了学到彩绘技术真传,他下足了功夫,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学习了2个月后,卢磊就出师了,随后他又开始学习油画艺术。功夫不负有心人,3年后,卢磊的技艺达到顶点,从普通工人一跃而成为了一级设计大师。做了4年设计工作后,卢磊开始大量学习和掌握国外人文景观,做出来的产品全部出口畅销。后来他就在浙江创办了自己的公司,经济效益良好。3年后,在返乡创业的大潮中,在涡阳县委、县政府的感召下,卢磊于2016年3月回到了家乡。经过一番市场调研,2017年卢磊投资1000多万元创办了涡阳县道远工艺品有限公司,公司取名“道远”正是取自“任重而道远”,这也表明了卢磊回乡创业的坚定决心。
      “我热爱我的家乡,我要在家乡创业,为家乡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卢磊动情地说,他还从浙江带回来15家工艺品加工单位共同返乡创业。
      秸秆变废为宝,走出国门
      走进涡阳县道远工艺品公司展厅里,木质小凳子、手工编织的挂件等工艺品,大大小小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更令人赞不绝口、连连称奇。“这是一个圣诞礼品,上面有松枝松果,全部是用本地废弃的树皮树枝加工制成的。”卢磊随手拿起一个工艺品介绍,“每年都能出口3万个,数量多,一个订单就是27万元。”
      桌子、镜子、帽子、椅子、门帘等工艺品挂满了墙上,铺满了地上,甚至过道里都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产品,其原材料全部来自于本地的秸秆、蒲草和腐烂的杨木、桐木。“工艺品的制作都是变废为宝,家里不用的玉米壳在这里都变成了宝贝。”卢磊说,目前公司利用秸秆、树枝等开发制作的工艺品有一万多个(件),产品全部销往德国、英国、荷兰等国家和地区。
      卢磊介绍,公司每年利用秸秆数量超过10万吨,不仅如此,公司每年还回收加工旧衣服、废布料等,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制作外国文化产品,环保无污染、可降解。公司有自己的产品设计开发工作室,招聘大学生进行学习和创作设计开发工艺品,形成自己的“波西米亚”风格。除此之外,公司还利用网络销售产品,有自己的网店“道远之家”,在“淘宝”上开设了销售店铺,运营微店。
      卢磊说,涡阳县道远工艺品公司发展6年来,得到了省市县镇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关注和支持,特别是在2021年安徽省农产品交流大会上,省领导对涡阳道远工艺品公司利用秸秆加工出口创汇的农产品很感兴趣。
      带动乡村就业振兴
      产业的兴旺发展,离不开当地资源的先天优势,反过来又能带动本地人员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从而形成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目前道远工艺品公司已发展成为一个劳动密集型企业,带动全镇2000多人务工,全部实现了村村有产业、人人有就业、户户能增收的目标。”高炉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因工艺品加工简单易学,进厂务工人员经过培训,很快就能掌握产品加工技术,渐渐地就有工人开始在自己家里加工生产工艺品,建立家庭加工点,然后把加工生产的产品送到公司,公司按件支付工资。“我原来也是在道远公司打工,后来在自家大院里建了加工点,到现在已经干了5年了。”高炉镇何楼村村民何凤瑞说,他开始是带领全家人干,后来逐渐扩大加工点,带动全村人就近就业,增加村民收入。随着何瑞凤家庭加工点的不断扩大,就业人员也越来越多起来。为了扩大生产,何瑞凤于去年外租了一处厂房,安置本村16名人员就业,年产值100多万元,年收入30多万元。
      像何楼村这样的工艺品加工点,道远公司在全县各镇街有36处,仅高炉镇就有12个加工点,带动1000多户2000余人就业,其中30多名残疾人。“高炉镇如道远工艺品公司这样上千万资产的企业有15家,真正实现了镇镇有企业,村村有产业,人人有就业。”卢磊说。
 

更多资讯